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宗法制度体系(古代礼制之宗法)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21 11:15:29    


宗法,是我国古代规定一个家族内成员的权力等级秩序的制度。

宗法制度是古代氏族父系家长制的延续,萌芽于商周时期,成熟于西周、春秋时期,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简言之,即是嫡长子对于上一代的权力、地位及财产具有合法的继承权,是为大宗;其他儿子在这些方面只能有低一个等级的继承权,是为小宗。大宗对于小宗具有统辖权,小宗必须以大宗为尊。

不过大宗、小宗只是相对的概念,而非绝对。比如周代天子的嫡长子继承君位为大宗,其余分封为诸侯的儿子们为小宗,但相比于分封为卿大夫的兄弟们,则分封为诸侯的就是大宗了。

总体上,宗族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个有绝对权威的大宗以及族长,统领全族。

周朝时的宗法制度主要存在于贵族内部,由于当时的各级政府就是由各级贵族的家族所掌控,因此,当时的宗法与国法是混淆在一起的。

自秦开始,随着贵族统治模式的解体,宗法制度与国家行政体制逐渐区分开来,退守到家族之内。

几乎所有的宗族,都制定了相应的族规。一个宗族的族长,通过祠堂集神权与族权于一身。其通过族规对族人拥有统率、处置和庇护之权,国家法律也承认这种权力。

事实上,由于古代政府均是一种小政府,其权力体系只下延到县一级。因此,县以下的秩序维持,很大程度上便是依靠宗法秩序进行维持。

宋明以后,宗族制得到统治阶级的更大支持,族权布满农村社会各个角落。宗族制度成为仅次于政权的权力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