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秘不发丧是何意思(同样是皇帝死后秘不发丧,谁做的更高明?)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27 16:46:13    

秘不发丧——就是指皇帝或某些重要人物突然死亡后,暂时不向外公布死讯;之所以这么做,是政治策略的一种体现,它能维持政治稳定或某种需求,防止内部纷争,出现权力真空,及对抗外部的威胁,短期内十分有效,这种策略现代已很少出现;

在二千余年漫长的封建社会,先后有四位皇帝死了以后“秘不发丧”,下面我们看看都有哪些位,谁做的更高明哪?

一,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秦王朝以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带领手下出游,在九疑山祭舜帝,会稽山祭禹帝,琅邪射杀大鱼......走到平原渡口后病倒,病势日渐沉重的秦始皇,命掌符玺事务的赵高给长子扶苏写诏书说:“让扶苏将兵权交给蒙恬,赶快回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帝位”,可惜没来得及送走,秦始皇便驾崩。

秦始皇死后,赵高说服胡亥并威胁李斯,经过一番密谋,篡改秦始皇的遗诏,由胡亥继皇位,李斯等人唯恐天下发生变乱,决定秘不发丧,将棺材放在能调节冷暖的车中,同时把鲍鱼放到车上,借此混淆尸体发出的臭味,到咸阳后立胡亥为皇帝;同时以秦始皇的名义令扶苏和蒙恬自杀;

后来赵高为独揽大权,诬陷李斯父子勾结陈胜、吴广,秦二世二年李斯被腰斩于咸阳,并被夷灭三族,一年后赵高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

二,刘邦——赢得楚汉胜利的刘邦当了七年皇帝后,在公元前195年6月1在长安的长乐宫驾崩,吕后怕大臣和诸侯王对自己的儿子构成威胁,决定秘不发丧。

并立刻找来老相好审食其商议,准备把京城内所有的武将全杀死并灭族,曲周侯郦商知道消息后立刻去见审食其,指出这样做会让京城的大臣发生叛乱,京外的诸侯造反,天下会动荡......审食其觉得有道理,把这番话说给吕后听;

吕后权衡利弊后,在刘邦死后第四才发丧,并大赦天下。 6月23日刘邦下葬,其子刘盈即位,吕后被尊为皇太后,成为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其子刘盈驾崩后,吕后又拥立前少帝与后少帝,两度临朝称,成为封建王朝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女性;

审食其在文帝即位后,被免去相位,三年后被淮南王刘长和手下魏敬二人用铁椎捶击而死;

三,陈霸先——南北朝时期陈朝的开国皇帝,陈霸先害死与自己共理朝政的王僧辩,废萧渊明,立萧方智帝,二年后,557年逼迫萧方智禅让(一年后派人将其杀害),陈霸先称帝建立南陈。

559年6月21日,陈霸先病逝,由于当时内无重臣辅佐,外有强敌压境,太子陈昌被北周留做人质,陈霸先的皇后章要儿与大臣蔡景历等商议,先密不发丧,立刻召临川王陈蒨入宫继位,陈蒨入宫以后,以太子尚在为由推辞,皇后此刻又舍不得拿出玉玺,众大臣不知如何是好,关键时刻,豫州刺史侯安都说:“如今天下未定,没有时间等远方的衡阳王(太子),临川王对社稷有功,应当共同推举他即位”说完按剑上殿,让皇后拿出玉玺,并亲手解开陈蒨的头发到灵前致哀,同日陈蒨继位.....

不过让人感慨的是,南陈亡后,王僧辩之子王颁,喊来其父的旧部,连夜挖开陈霸先墓,破棺焚尸,将骨灰倒进池塘让上千人喝掉;

563年侯安都被陈蒨(陈文帝)以骄横不法罪赐死,蔡景历晚年不但屡遭弹劾,而且被收禁治罪,不过最终寿终正寝,而且配享陈霸先庙庭;

四,朱棣——1424年正月鞑靼部首领阿鲁台进犯大明,明成祖朱棣率军亲征鞑靼.....六月十七日,明军在答兰纳木儿河(今蒙古境内),搜索方圆三百里不见阿鲁台踪影,加之粮草殆尽,朱棣下令班师回朝。七月十八日,大军行至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西北),年高体弱的朱棣驾崩;

精锐之师在外,京城无主,为防止动荡和军心涣散,内阁首辅杨荣和内阁次辅金幼孜等大臣商议,认为绝对不泄露皇帝驾崩的消息。用锡器熔成一棺把朱棣收殓,每天三餐照常进膳,大军依旧往京城进发,同时杨荣秘密先回京师,向太子朱高炽报告情况,金幼孜护送棺椁返回,直到入京,竟无人察觉朱棣已驾崩,不久太子朱高炽(明仁宗)顺利即位,朱棣被安葬于北京天寿山长陵,政局未发生丝毫的骚动;

此后杨荣连续辅佐仁宗,宣宗,英宗三朝,死后从祀历代帝王庙;金幼孜也深得仁宗,宣宗两朝帝王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