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蕴含的哲理(成语解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09 09:40:58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一成语,本自《论语·卫灵公》,原文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表面看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是干工作、做事情的谋略之术,实则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

为人、做事和从政,岂非人生之要务?

为人之利器在于善学,为事之利器在于乘资,政治之利器在于用贤。

善学,则闻道致知,博学成才,神明自得,而圣心备。

乘资,则以天下人之耳听、目视和心虑,则无不自得。

用贤,则用天下之智力、贤能,群策群力,众志成城。

善学,是为仁成人的利器。

做人,先要为仁。为仁由己,先要知仁,明心见性。

“知者利仁。”(《论语·里仁》)

对于常人来说,知己之人性,必借助于学。

人于幼稚童蒙之时,非求师而学以正本,无以立身全性。

为仁成人之利器,莫甚于善学。学而不厌,学无止境,则人生就会是另一种活法。

事贤者、友仁者,无非为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在为人、成人上,犹如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一样,善于学习,则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提升素养。

“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吾尝幽处而深思,不若学之速。”(《说苑·建本》)

要想成德而成人,岂可不以善学为利器?博学而善学,就是成就自己人生价值的利器。

“近而逾明者,学也。”

人生终日而不倦者,闻四方而昭于人,惟在于学。

人不可以不学,不学则不知道,不知道何以成人以立于世?

人生若想堂堂正正,光明磊落,莫善于利其学之器:学思相益,博约一贯,知行合一。

对于人生来说,身体不足美,勇力不足惮,身份不足称,地位不足道,富贵不足矜,可以自得而精神富有者,惟有学习。

在成人上,善学乐习,旨在砥砺其材,诚其神明,信道之要,卓然独立,超然于世,修身齐家,经世致用,济世经邦。

学为知性成仁之捷径,得良师益友,鼓琴读书,闲居心思,学问讲辩,又岂非人生之利器?

亲贤学问,可以长德,相得益彰;论交合友,可以相致,共同进步。

“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

对于人生来说,正如砥砺琢磨可以利金一样,诗书学习可以厉心,掌握仁道,分别事理,进而可以处身则全,立身不殆处事则宜,为事不妄。

人生不善于学习,不能深明博察,不好问讯之道,伐智本而塞智源,何以立躯?

“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

正如水积成川而蛟龙生,土积成山而豫樟生一样,学以反情治性尽才,学积而成圣,则人生富贵、人格尊显自至。

乘资,是为事修业的利器。

成功立业之利器,在于“乘”,亦即是要乘势、乘时、乘资,达致顺势、善时而为,利用资源最优化。

“善用道者,乘人之资以立功,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也。”(《文子·上仁》)

在立功而成就事业上,若能以他人之能托己之不能,用众人之能,则团结一心,必然功成事遂。

一个功成事遂之人,必得益于“事知所乘”(《文子·微明》)而善利其器。

这里,“事知所乘”,若“乘舆马不劳致千里,乘船楫不游绝江海”(《说苑·谈丛》)一样,善于“随时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文子·道原》),必然事倍功半。

圣人举事,未尝不因其资而用之,亦即是把人力、物资资源利用效能最大化。

一个善以“乘人之资”为利器之人,就在于凝聚和发挥团队和集体的聚合力量,使人人各得其所,各尽其能,汇聚强大的势能。

“有一功者处一位,有一能者服一事。” (《文子·自然》)

人力胜其任,则举者不重;才能胜其事,则为者不难。

人人尽心竭力,众志成城,何事不成,何业不就。

犹如“顺风而呼,声不加疾而闻者众;登丘而招,臂不加长而见者远”(《说苑·建本》)一样,顺势而为,则举重若轻。

古代的文武之道,便是善乘于民心归顺之势,而成其文治武功。

“论德使能而官施之者,圣王之道也,儒之所谨守也。”(《荀子·王霸》)

乘人资,用人力,量才使用,各尽所能,分工协作,则无不功成。

农夫分田而耕,商人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诸侯分土而守,三公摠方而议,则天子恭己无为而治。

“人主无便嬖左右足信者谓之暗,无卿相辅佐足任使者谓之独,所使于四邻诸侯者非其人谓之孤,孤独而晻谓之危。”(《荀子·君道》)

为政者之智,不在于自见自闻,而贵在用便嬖左右以为见闻,下情上达,窥远收众。

人主拥有足信的便嬖左右者,则智惠足使规物,端诚足使定物,清明公正。

卿相辅佐,作为人主之綦杖,不可不早具。

人主有了足以胜任的卿相辅佐,则政治德音足以镇抚百姓,知虑足以应待万变,平治天下。

为政者,无便嬖左右则暗,无卿相辅佐则独,无诸侯者则孤,孤独而晻必危。国虽若存,实则已亡。

得道以治国者,当“因民之欲,乘民之力”(《文子·自然》),善乘人力之资。之所以视“乘民之力”为政之利器,乃在于“乘时势,因民欲”(《文子·下德》),得民心而天下服。

在古圣贤看来,能成霸王者,必是得胜而强者。

“能强者,必用人力者也。”(《文子·下德》)

对于为政者来说,只有用人力,“以天下之力争”,方能无不得,而天下无敌。

为治从政之利器,还在于用人之智。

若能“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以天下之心虑”(《文子·上仁》),则明智而无蔽,廓然大公。

“乘众人之智者,即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者,即无不胜也。”(《文子·自然》)

为治从政,非用人之智力,则不可胜任。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乃是做好政治和管理工作的重要资助和凭借。

为事修业,不能乘势、乘时、乘资,则事不举,业不广,功不著。

用贤,是为治从政的利器。

为治从政有器,而政器之本在得人心,治器之要在“用人之力”。

善利用政治之器,就在于:一方面要得民心而用人力,一方面要虚心下贤而用人智。

“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孟子·公孙丑上》)

为政者之荣,在于用贤而施良政、善治。

贵德尊士,让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则可以平教化,正狱讼,泽施于下,万民怀德。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中庸》)

在“九经”之中,尊贤、敬大臣和体群臣,以及子庶民、来百工和怀诸侯,皆是为政的人才利器。

“尧知九职之事,使九子者各受其事,皆胜其任以成九功,尧遂成厥功以王天下。”(《说苑·君道》)

圣王王天下,要在使贤能而各尽其职,胜其任以成功。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说苑·尊贤》)

人主尊贤而用士,则可以施德天下,怀远致近。

朝无贤人,犹鸿鹄无羽翼无以致远一样,必不能平治天下。

善利其政治之器,就要选贤与能,用其所长,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大功之效,在于用贤积道,浸章浸明。”(《说苑·敬慎》)

用贤而施行仁德,可以道济天下,平治天下。

在宋代儒家学者周敦颐看来:

“心纯,则贤才辅;贤才辅,则天下治。纯心要矣!用贤急焉!”(《通书·治》)

在政治上,人主无贤能之辅,孤独无助,则无以天下治。


做一个掌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智慧之人,就要:

不荒怠学业而学无止境,不自恃己能而用人之能,不自是己知而乘人之智。如此,则事业必成,人生必将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