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查理曼帝国疆域图一览(查理曼帝国:重塑西罗马帝国的辉煌)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8 08:51:44    

引言:

公元800年‚新世纪的曙光降临之时,一个横跨大半个欧洲大陆,北至丹麦,南抵伊比利亚,西望英吉利海峡,东至巴尔干半岛的巨大帝国屹立而起。

查理曼大帝

征战半生,几乎重掌西罗马帝国全部原领土的查理曼在教皇的加冕下成为了“罗马人的皇帝”,曾经一度濒临分裂的法兰克王国,在他的手中成为了当时欧陆之上最为强大的查理曼帝国,加洛林家族也自此走向鼎盛。

但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这样一个奠定后世西欧格局的帝国,改变了欧洲封建史与宗教史,截断了穆斯林西进步伐的伟大帝国,竟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便分崩离析,消失于历史的尘埃中,盛极一时的加洛林家族也如流星划过天际一般走向没落,甚至比其前宗主,被篡位的墨洛温王朝的存续时间都要短得多。

这一切不禁让后来人好奇,查理曼帝国的崛起与衰落,究竟有着怎样的秘密。

“矮子”丕平(丕平三世)

一、法兰克的加洛林王朝

公元754年,“矮子”丕平通过向教皇进献土地与大量贡金,并且出兵对抗伦巴第人的方式,获得了来自教皇的支持,靠着宗教话语权与加洛林家族本就在法兰克王国内部只手遮天的势力,轻松地篡夺了王位,成了加洛林王朝的开国君主。

事实上,丕平的篡位与中国的曹丕篡汉的性质十分相似,都是前人铺好了所有的路,到他上位时只需要做一个名分上的合法移交,就能轻而易举地夺走政权。

法兰克的原合法王室墨洛温家族比起汉献帝及其宗室要更加孱弱,日耳曼大迁徙后,法兰克是第二个由日耳曼分支部落建立的封建国家。

公元486年法兰克王国疆域

墨洛温王朝的开创者克洛维一世凭借自身出众的军事才能,不断开疆拓土,在他有限的生命中,将巴伐利亚与部分勃艮第收入囊中,使得法兰克成为了当时最大的日耳曼国家。

但是法兰克的继承法有一个致命缺陷,它规定了领主的所有子嗣都有权利平分领土与财产,因此克洛维一世死后,法兰克立即就被他的四个儿子瓜分,在利益面前,亲情是相当脆弱的,四人的和平只维持了不到五年。

四兄弟之一的克洛多梅尔于公元524年身死,他的两个兄弟希尔德贝尔特一世克洛泰尔一世夺取了他的遗产,强娶了他的遗孀,杀死了他的三个儿子。

克洛泰尔二世

因为外部力量的威胁,剩下的三人保持了一定的合作,并维持了墨洛温王朝的国祚,对外仍以法兰克王国的整体政权自居,但内部已经分裂成三股截然不同的势力,这就为内乱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法兰克在又经历了两次继承权战争后,陷入了长达四十年的内战,直到公元613年才重新勉强归于统一。可这种统一只是象征性的,贵族们把墨洛温家族的后裔克洛泰尔二世扶上王位,只是将其视为傀儡。

国王没有直属领土,没有直属军队,没有对贵族的任免权,只是一个象征,真正掌握权力的是贵族,把持国家的是在贵族斗争中胜出,获得宫相职位的大贵族,加洛林家族能够崛起,正是仰仗了这种王权极度衰落的背景。

小丕平建立霸权

公元687年,加洛林家族的小丕平成为了宫相,把持了朝政,他主导镇压了法兰克境内的大部分叛乱,并在公元690年与692年,两次率军打败弗利西亚人,夺取了以乌德勒支为中心的大片土地,控制了北海的贸易。

抛去其摄政僭主的身份,小丕平无疑是一位杰出的统治者。

而他的继承人查理,拥有比他更为出色的军事才能与政治头脑,仅用了七年,就将脱离法兰克王国的那些独立领,如巴伐利亚、图林根、普罗旺斯等重新收复,恢复了法兰克王国巅峰期的版图,并且在公元732年阻击了穆斯林军队,让加洛林家族从此扬名整个基督教世界。

12世纪手绘的加洛林王朝家族树

封建时代一个国家或家族的兴旺几乎完全取决于家族继承人的品质,加洛林家族十分幸运,出现了小丕平与查理两代雄主,前者让加罗林家族把持了法兰克,而后者靠着赫赫战功让加洛林家族成为了西欧各国认同的“英雄旗帜”。

拥有了篡位必备的政治力量与军事力量,巨大的声望和墨洛温家族持续一个多世纪的孱弱状态,又让加洛林在法兰克王国内部获得了大量支持,夺取王位只需要一些合法性。

中世纪前半叶的世俗君权是与神权挂钩的,国王也需要教皇的加冕来为自己的权力提供宗教保障,因此“矮子”丕平才会出让大量利益,换取教皇的一句“谁为法兰克操劳,谁就是它的主人”

丕平献土

教权对王权的影响无处不在,加洛林王朝登堂入室走上巅峰靠的正是教权的支持,而日后查理曼帝国的陨落,也少不了教权的影子。

二、“矮子”丕平与查理曼的征服大战略

公元754年的“丕平献土”事件,促成了教皇国的诞生,从此改变了西欧政治格局,但这导致了“矮子”丕平本人的才能与成就,都被这一事件留下的“谄媚”、“奸猾”印象所掩盖。

“矮子”丕平的政治手段固然令人不齿,但他绝非只会玩弄政治的权臣。

法兰克继承法是普遍法,不仅对王室有效,也对法兰克土地上的各大贵族适用,查理逝世时,丕平与查理的另一个儿子依照法律平分了他的遗产,也就是平分了加洛林家族的领土与财富。

“矮子”丕平

“矮子”丕平是靠着军事才能,正面打败了自己的兄弟,才于公元746年正式独揽大权,可能家族内战并不能代表什么,但是之后他在对外征伐上一样屡立功勋,虽不如其父亲一生仅一败的军事传奇耀眼,却也扩张了法兰克的领土。

公元748、753年,“矮子”丕平两次亲征,两次平定萨克森叛乱,将加洛林家族的基本盘从科隆进一步外扩。

公元749年,他又镇压了巴伐利亚,让这个一直不安分的附庸在之后维持了数十年对法兰克的温顺,之后“矮子”丕平率军打过了比利牛斯山脉,打退了试图北上的穆斯林,在南麓地区凿下了两片领土。

查理曼大帝

而他赠予教皇的领土,也是他在公元753年对伦巴第人发动战争后,以拉文纳为核心,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征服而来的。

“矮子”丕平的征伐无法与自己的父辈相比,但他毫无疑问为后来查理曼的征服行动打下了最好的基础。

公元768年,“矮子”丕平病逝于巴黎,查理曼登上了历史舞台。

值得注意的是,查理曼与自己的祖父同名,就叫查理,按照严谨的命名法,他应当被称为查理二世,但是其一生的征伐,让他赢得了大帝的荣誉,后人出于尊敬,称呼其为“查理曼”。

查理曼骑马塑像

而“查理曼”这个词的本意是“查理大帝”,“查理曼大帝”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但是因为从民国以来一直沿用这个译名,因此在国内早已成了惯例,并不算原则性的错误。

查理曼的一生极度辉煌,与父亲一样,查理曼也有一位与他平分遗产的兄弟,但是这个兄弟早逝,让他得以在公元771年平定阿基坦起义后,就实现了对整个法兰克王国的完全掌控。

“矮子”丕平去世时,给他留下的领土大致包括今天的法国、比利时、瑞士的领土,和部分如今荷兰与德国的领土,是当时欧洲大陆上毋庸置疑的大国。

公元773年,伦巴第国王狄西德里乌斯再度起兵进犯罗马,意图囚禁当时的教皇哈德良一世(这位教皇推翻了前任亲伦巴第教皇斯德望二世的一系列承诺),这给了查理曼出兵的绝佳借口。

法兰克王国军队

查理曼迅速召集军队,于773年以保卫教皇,保卫教会的名义,翻越阿尔卑斯山,直攻伦巴底王国,仅用了短短两个月,就攻破了伦巴第首都进而征服了伦巴第王国,俘虏了狄西德里乌斯,为自己戴上了伦巴第的王冠,宣告了伦巴底王国的灭亡,吞并了大部分伦巴第国土。

随后,查理曼去面见了教皇,对他重申了自己父亲当年的承诺,并将所得的伦巴第土地的南部地区,一并划给教皇,换取了来自教会的更大支持,为自己的王权进一步提升了教权保障。

自此,查理曼的征服之路将逐渐走向巅峰。

三、查理曼帝国的诞生

在征服伦巴第后,查理曼迅速地回到了国内,对再次不安分的阿基坦地区又进行了一次镇压,随后再回到伦巴第地区,镇压了贝内文托公国。

785年查理曼大帝(骑马者)接受萨克森人的投降

这一系列的平叛活动为他后来的征服战争,奠定了稳固的后方基本盘。

公元772年开始,他就派遣将领,对萨克森地区进行征讨,共计进行了十八次大规模的作战,但均未能在当地建立稳固的政府组织,最终在公元804年,才借着萨克森内部农民起义的浪潮,将萨克森纳入了法兰克的版图。

另一方面,查理曼亲自领军出征德意志南部地区,将两面三刀的巴伐利亚公国肢解,废黜了巴伐利亚公爵,在当地分封自己的伯爵封臣,结束了巴伐利亚对法兰克数百年的若即若离。

公元788年,查理曼向法兰克北疆的阿瓦尔人宣战。

查理曼大帝

阿瓦尔人其实是柔然人的分支,从中亚迁徙到了欧洲,建立了汗国,起初不可一世,但在查理曼长达八年的不断打击下,逐渐无法支撑,最终在公元800年迁徙解体,领土被法兰克与保加利亚瓜分。

并且依靠对阿瓦尔人的战争,查理曼将法兰克的威名传播到了更遥远的地域,获得了大批小国的臣服,影响力可达波罗的海沿岸。

公元793年,查理曼率军翻越比利牛斯山脉,对占领伊比利亚半岛的穆斯林发起了又一次冲锋,他相继击败了巴斯克人及科尔多瓦埃米尔希沙木一世,一路打过埃布尔河,将摩尔人驱赶至伊比利亚半岛中部,并夺回了巴塞罗那,在山脉南麓建立了一系列分封伯爵领,也就是日后卡斯蒂利亚与阿拉贡的前身。

查理曼帝国版图

在海上,法兰克的海军相继击败自北非渡海而来的柏柏尔人与摩尔人,夺回了科西嘉岛和撒丁岛;在北方沿岸,查理曼在陆路用自己的海军两面夹击,征服了布列塔尼,并彻底打败了法兰克的老对手弗利西亚,驱赶了自挪威入侵的北海人,重掌了大部分诺曼底地区。

至公元800年查理曼正式登基称帝时,他拥有了一个自罗马灭亡后,整个欧洲大陆上最庞大的帝国,除了北非沿岸、不列颠岛、伊比利亚半岛,西罗马帝国的原有领土,几乎在他手中实现了重新统一。

四、帝国建立之初便存在的隐患

不了解基督教的人大多会好奇,查理曼虽然战功赫赫,威震欧洲,但他作为一个法兰克人,身为当年摧毁了西罗马帝国的日耳曼蛮族后裔,为何会在称帝后,打起罗马的旗帜,还被奉为“罗马人”的皇帝呢?

查理曼大帝

实际上,这是一个纯粹的宗教问题,基督教主张世界从诞生到毁灭,只会出现四个帝国——亚述、波斯、马其顿、罗马,罗马是上帝规划的最后一个帝国。

另外罗马对于欧洲的意义非凡,绝大多数欧洲民族,哪怕是毁灭了罗马的日耳曼民族,都对罗马有着认同感。

因此在教权兴盛的中世纪,为了获得普遍认同与合法性,任何政权试图称“帝国”,都只能使用“罗马”的名号,在不打破圣经的基础上,以延续罗马帝国国祚的名义开展自己的统治。

查理曼加冕仪式

此外东西罗马帝国虽然分裂了,但是当时的欧洲并不像现代人一样,称呼以罗穆卢斯为首都的罗马为西罗马帝国,称呼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拜占庭为东罗马,而是将两个分裂的帝国视为一体,西罗马帝国虽然在公元五世纪灭亡,但东方的拜占庭是被欧洲人和教会都认可的“罗马帝国”。

查理曼为了能够以罗马的名义称帝,还向拜占庭割让了一部分领土,付出了不少的黄金,换取当时的拜占庭女皇伊琳娜对他的支持,在教会与东罗马的双重支持与认可下,查理曼才成为了“罗马皇帝”。

这导致查理曼帝国自诞生之初,就存在被教权掣肘的难题,同时查理曼称帝后没有放弃自己原有的王位,他的头衔全称是——查理·奥古斯都,由上帝加冕之伟大和平的皇帝。

查理曼大帝

可即使是这样,也无法掩盖他的王位头衔中,所潜藏的分裂风险。

即使不讨论来自宗教上的威胁,查理曼帝国内部也很难称之为国泰民安。从曾经的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称帝,所有领土都是通过战争得来的,法兰克王国强大了,却没有统一的民族认同感。

所谓的“法兰克人”是十分虚浮的概念,在查理曼帝国的领土上,活跃着近七十个不同的民族,即便其中大部分都是日耳曼同源,但彼此之间毫无认同感,这种民族割裂随时可能被任何外因和内因诱发为内乱。

查理曼在政治上大致延续了自己父亲与祖父的策略。

查理曼大帝个人形象画像

在地方上,他大肆分封伯爵,留下了大量的伯爵领,学习自己的祖父查理,用采邑分封制收买人心,并且稳定帝国边疆,但这毫无疑问是在削弱皇帝的权威,分散皇室的力量。

采邑分封制相比部落分封制的先进性,仅在于其“有偿性”,被分封者须对君主尽义务才能获得土地,可一旦强势的君主倒下了,后继者能力羸弱,具备地方自治权和土地所有权的领主,毫无疑问会出现独立的倾向。

事实正是如此发展的,在查理曼逝世之前,比利牛斯山脉南麓的一系列伯爵领,几乎就对帝国毫无认同,之后他们相继独立,并在百年后统治西班牙地区。

查理曼帝国的分裂

民族、政体、头衔均不稳定,意味着国家想要维持稳定统一,只能寄希望于皇室与军权的强大。

在查理曼生前,皇帝的权威与军队的强大都是毋庸置疑的,但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没有改变法兰克继承法,他的三个儿子平分了他的帝国,强盛的帝国没有倒在外敌手中,反而因为继承法,自然地步入了分裂。

仅仅过去了三十年,在继承法的作用下,查理曼帝国变成了东、西、中法兰克三个国家,在日后的民族矛盾、王权与教权的斗争中,法兰克这个名字也将彻底消失,变成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以及“神圣罗马帝国”。

查理曼帝国疆域变化示意图

结语:

查理曼帝国毋庸置疑是一个伟大的帝国,其疆域辽阔,奠定了日后法德意三国以及比利时、巴伐利亚等欧洲国家的领土格局,但从统一角度来看待它,其作为一个多民族政权,实际上是十分失败的。

帝国治下的大量民族,其矛盾没有消弭,甚至以法兰克人为本位的民族阶级制大行其道,靠宗教与军事统合的疆土,严重缺乏民族认同,甚至连语言文字都没能统一。

采邑分封制本是查理·马特在特殊情况下,为了应对自己上位后缺乏兵力的困境而选择的折中手段,却被其子孙无度沿用,为日后法兰克边疆的分裂,乃至欧陆在中世纪晚期的全面分裂埋下了祸根。

查理曼大帝塑像

查理曼是军事上的巨人,在内政上则太过天真,对教权的过度依赖令他晚年试图摆脱教权掣肘时已无力回天,获得大量领土与资金的教会建立起了延续千年的教皇国,教会不再完全依赖强大王权的庇佑,拥有军队与领土的教会切实掌握了干涉世俗的力量,这让查理曼的子孙,在日后面对政治纷争时,不得不对强大的教权低头。

无比强盛的帝国建立,最终导致的却是本已开始重新复兴的王权反被教权压倒,真正的封建制集权时代,因为查理曼的选择,被延后了二百余年。

参考文献:

[1]赫伯特·格隆德曼.《德意志史》[M].1999

[2]朱迪斯·M.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11版)》[M].2021

[3]王亚平.论加洛林王朝时期政教联盟的基础.[J].东北师大学报.1993

[4]刘源.查理曼加冕称帝探究[J].暨南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