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辟制是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就是征召社会上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主要有皇帝征召和府、州辟除两个方面。
征,是皇帝下诏指明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任职,有时也称为日“特诏”或“特征”。被征者多是地位显赫、名望很高的社会名流,被称为“征君”,多数会被委任以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吏或地方州郡等的官吏任用有才能的属吏,之后再向朝廷推荐,汉时也称为“辟召”或“辟除”。
东汉沿袭西汉的这种制度,而且征辟制在东汉尤为盛行,公卿以能招致贤才为能事,而俊才名士也以有所倚重为自豪。
在汉代的选官制度中,征辟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任用官吏的制度,地位仅次于察举。
高中阶段关于“征辟”最典型的用法见于《张衡传》:
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永元年间,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
2、“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注:“公车”为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热点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