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令智昏”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意思是因贪图眼前利益而失去理智,不顾其他后果。“嫁祸于人”成语出自《史记·赵世家》:“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祸于赵也。”意思是把祸害转嫁到别人身上。
利令智昏说的是赵国平原君赵胜(?-前253年),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封于东武(今山东武城),号平原君。和齐国孟尝君田文(四君子有诸多类似,善养士,如鸡鸣狗盗之徒)、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合称战国四公子。赵惠文王元年(前298),平原君被拜相,其后“三去相、三复位”,前后相赵48年,历经惠文王、孝成王二朝,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之一。
史书对平原君整体评价比较积极向上,平时笼络人心,爱惜人才,讲情重义,在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时任相,以善养士而闻名,门下食客曾多达数千人。在秦国围攻邯郸危难之时,散财慰军,善待军士,门下食客和士卒竞相赴死,联合周边国家连纵抗秦,一次次解除邯郸危机,立下汗马之功,唯有接收韩国上党郡一事,令太史公司马迁贬抑有加,颇有微辞。
话说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韩国惧秦欲割让上党给秦国,韩国上党太守冯亭派使者求见赵王,说道:“韩国不能防守上党,想把上党纳入秦国。上党的官民都甘心归附赵国,不愿意归附秦国。现有城邑十七座,愿统纳入赵国,任凭大王赏赐官民。
”赵王非常高兴,就召见平阳君赵豹,询问他:“冯亭要把上党纳入赵国,接受它好吗?”赵豹说:“现在秦国正像蚕吃桑叶般慢慢侵吞韩国土地,从中间断绝了韩国,不让韩国与上党相通,自以为可以稳坐而接受上党的土地。韩国所以不把上党让给强大的秦国而主动送给赵国,实质上是想嫁祸给赵国。强大的秦国天天在打主意而得不到,弱小的赵国却坐收其利,这是无故之利,有害无益。”《史记·赵世家》中是这样说的:“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祸于赵也。”(这就是“嫁祸于人”成语的来历)。
赵王没有采纳赵豹的意见,而是听信了平原君赵胜的意见,派廉颇接收了上党,后来果然导致秦赵长平之战,赵国惨败,次年邯郸被围。虽然后有毛遂自荐使楚结盟,魏陵君窃符救赵,赵国转危为安,摆脱困境,但后人总认为祸起于贪,患在平原君贪利,韩国用上党做诱饵,嫁祸于人,引起秦赵争斗,虽不象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但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坐山观虎斗也是一种策略和境界。
历史无法重演,纵使当年赵国不接受上党,赵秦之间就没有战争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诸侯割据、弱肉强食的时代,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赵国岂能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分分合合的历史洪流面前,弱国消亡只是时间早晚的事,赵国灭亡也不是平原君一人贪利所致,君王昏聩、小人谗言、忠臣被陷、良将被弃,才是赵国走向灭亡的原因。
历史就是这样吊诡,把失败归于某一人,那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热点文章
最新文章